苏轼:才华横溢的他,一生却经历众多曲折,但死前依然保持着自信。
苏轼是我国北宋时期的大文豪,在很多方面都有巨大的成就,而且他的父亲苏洵和弟弟苏辙也是唐宋八大家诗人,父子三人并称“三苏”。
苏轼一生留下了两千七百多首诗,他的诗丰富多彩,充满哲理韵味,同时他还是一位词人,他的词和他的人生一样,既豪放又乐观和自信。
苏轼从小就受到很好的教育,再加上他自己的勤奋好学,十几岁就可以把几十万字的《汉书》从头到尾熟练的背出来,说他是个天才也不为过吧!
1056年,当时二十出头的苏轼在父亲和弟弟的陪同下进京赶考,第二年苏轼和苏辙都参加了京城举行的科举考试,当时的主考官是欧阳修,欧阳修可是宋代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,要想得到他的认可,也是比较难的。
可是苏轼的文采也不是吹的,欧阳修在阅读试卷时,发现有一份试卷观点犀利、文笔清新,不禁连声称赞,还把试卷给其他的考官看,其他考官看后一致的认为是一篇优秀的文章,
都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,到这里我们都知道这篇文章就是苏轼的,可是主考官欧阳修就不这么认为。
欧阳修觉得这篇文章的文风和自己的学生曾巩很相似,而且笔迹也莫名的相似,他心想如果取他为第一名,恐怕别人会说闲话,最后干脆就给他个第二名吧!
欧阳修大笔一挥,这份卷子就判了个第二名,等榜单公布后,欧阳修发现这份卷子不是曾巩写的,大吃一惊,这才知道是一个叫苏轼的考生所写。
就这样苏轼高中第二名,同时,他的弟弟苏辙也考中了进士。
后来苏轼主动去拜见考官欧阳修,和欧阳修交谈一番之后,欧阳修觉得苏轼谈吐不凡、才华横溢,苏轼离开后,欧阳修写信给他的朋友,他在信里写道:这个年轻人太出众了,我应该让他得第一名。
欧阳修赏识苏轼的话传遍了京城,城里的很多读书人觉得很不服气,于是他们找来苏轼的诗歌和文章,读完之后一个个觉得自愧不如,不服不行。
苏轼和苏辙两兄弟同时中了进士,他们的父亲苏洵十分高兴,苏洵听说欧阳修是一个重视人才的人,而且还喜欢指点学习,就把他自己写的二十几篇文章托人给欧阳修看。
欧阳修看后觉得苏洵很有才华,就向宰相韩琦推荐了苏洵,后来苏洵被任命为秘书省校书郎,从此父子三人在京城成了明星,人们称呼父子三人为“三苏”。
苏轼的人生曲折路就此开始
曲折一、没过多久,苏轼的母亲在老家突然病逝,父子三人得到消息后急忙赶回去奔丧,按照当时的风俗习惯,兄弟俩要在家中守孝三年,然后才可以去京城接受官职。
曲折二、苏轼守丧期满后,父子三人又赶往京城,可是不到一年,苏洵就在京城病逝,苏轼只好先把苏洵的灵柩送回老家四川,然后在家守孝。
曲折三、又等苏轼守孝期满后,再次赶往京城,这一次朝廷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,宋神宗即位后,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,苏轼的许多师友和恩师欧阳修,在新法的实施上和宰相王安石的意见不和,都被贬出了京城。
在返京的途中,苏轼看到许多官员利用王安石的新法盘剥百姓,于是上书反对王安石新法,结果却不如意,有太多的官员为了讨好王安石,开始排挤苏轼,苏轼受到排挤后便自求外放,调任杭州通判。
苏轼到任之后,恰逢遇到雨季,浙西一带大雨不止,西湖泛滥,淹没了大片的庄稼,苏轼召集了当地的老百姓,决定在西湖上修一天长堤,防止西湖水的泛滥。
他立刻组织民工沿湖筑堤,不久大堤就修好了,西湖从此再也没有泛滥过,后人为了纪念他,这条大堤被称为“苏堤”。
曲折四、苏轼在密州为官时,经常和司马光、黄庭坚等人互相写信,一起吟诗唱和,不过后来被人告发,说苏轼写诗诽谤皇帝、反对王安石的新法、扰乱朝政,结果被贬到了黄州。
苏轼的一生十分的坎坷,但同时他也是一个乐观风趣的人,他向官员申请,获得了黄州城东门外山坡上的一片荒地,亲自耕种,还自号东坡居士。
1101年,苏轼在临终前,把他的三个儿子叫到身边,说自己这辈子没有做过坏事,死后肯定不会下地狱。
一直到临死前,苏轼都保持着乐观和自信,这是一种强大的人生态度,他的人品和文章,都成为了后人的文化精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