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宝六载,一个落魄的老书生,在睢阳遇到了另外一个更加落魄的老音乐家。两人一见如故,在那个大雪纷飞的夜晚,却有了神奇的际遇。
两首《别董大》终于让这两位名垂千古。一个叫高适,边塞诗的第一牛人。董大,天下最闻名的琴师。可是又有多少人知道董大的本名呢?
落魄的前半生
董大其实是有全名的,叫做董庭兰。他的前半生过的很窝囊,从来不读书,从来不好好干活,就是在流浪和乞讨要饭中度过。这也是很神奇的一点。他的琴到底是怎么学会的?
他当过兵。这个很正常,在唐代可是实行府兵制,也是就说所有的男丁都有当兵的义务。在当兵的过程中居然就学会了弹琴。
当时参军陈怀古也是一个琴师,于是就跟着学了当时流行的“沈家声、祝家声”。很快的,因为天赋的关系,董大在琴艺上竟然超越了前辈们,一举成了天下闻名的琴师。
可是董大依旧不读书,也许一把琴就足够他生活下去了。
很显然,董大并没有一帆风顺的日子。琴师并不是一个值得尊敬的职业,在门阀等级依旧严明的唐朝,似乎只是达官显贵家里养的一个会弹琴的工具而已。很无奈,但也是没有办法,这就是命运。
要想改变命运,也许只有靠读书了。虽然不能考取功名,但读书总是有益身心总不会错。于是他开始了不一样的下半生。
知己难逢
董大很长时间里都是寄居在山林之中,过着清贫的日子。有些人藏的越深,外面的人越想认识。这种饥饿营销的手段,终于把董大捧成了一个流量明星。
只要他的曲子一定是当时最风行的。蔡文姬的《胡笳十八拍》一直是琴界的一部神作,很少有人能表演好,更不用说是超越。
而董大就做到了。
李颀在他的《听董大弹胡笳声兼寄语弄房给事》中这么描写
董夫子,通神明,深松窃听来妖精。
言迟更速皆应手,将往复旋如有情。
空山百鸟散还合,万里浮云阴且晴。
嘶酸雏雁失群夜,断绝胡儿恋母声。
如此高的评价,一方面是吹捧,另外一个方面也是说明董大的水平真的好。
而诗中“房给事”就是后来的宰相房琯。而董大在很长一段时间也是靠着他生活的。但是董大不快乐。他写的曲子,听得懂的人真的少。他知道人们只是看在房琯的面子上而已。
知己会在哪里呢?远方,一个落魄的书生正在向他的生命中靠近。
高适成名
高适,也是一个落魄之人。开元二十三年,高适高考落榜。那一年的状元叫萧颖士,时人论其“殷、颜、柳、陆,李、萧、邵、赵,以能全其交也”。工古文辞,语言朴实;诗多清凄之言。和这样的人竞争,输了也是无可奈何。
不过他是不会认输的。继续努力,总会有出人头地的一天。这一天要在12年之后才到。在此期间,他却遇到了让他名垂千古的人物。那就是董大,董庭兰。
其实董大也很意外,为何会和这么一个毫无名气的人成了好朋友。更好玩的是两个在一起的时候甚至连买酒的钱都没有。
丈夫贫贱应未足,今日相逢无酒钱。有的时候,贫贱的朋友们才是真的友谊。
睢阳的日子很短,但却很快乐。董大在这个时期,确实有不少的成就。比如最有名的《大胡笳》、《小胡笳》就在这个时期整理创作的。以至于百年之后的元稹对此的评价是“哀笳慢指董家本”。董大算是出名了。
别离
终于两个人还是要分别。睢阳不会是董大最后的归宿。他依旧清贫,他还是想回到自己的山里去,过着“人不知”的生活。
高适却不这么想,他想成名。三年后,他终于中举。开始走向了人生的巅峰。而《别董大》中的那句“莫愁前路无知己,天下谁人不识君”到底说的会是谁呢?
众说纷纭,但我看,高适在说自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