美国伟大的诗人:艾米莉.狄金森,一位孤独的灵魂歌者。
在美国的诗歌史上,从来没有一位诗人像艾米莉·狄金森(mily Dickinson,1830-1886)一样,她把自己的一生都托付给了诗歌,终生未嫁,过着自我幽闭的生活。
她生前默默无闻,死后却声名远扬,成为美国历史上“对美国文学作出重大独创性贡献的大诗人”,与文学之父欧文和大诗人惠特曼并称美国文学史上“三大高峰”。
1830年,艾米莉·狄金森出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一个名叫艾默斯特的小镇,她在祖父创办的艾默斯特学校接受完中等教育后,又在离家不远的一所女子学院读了两个学期,尔后就退学了。
从25岁开始,狄金森住在她出生的房子里,过着孤寂隐居的生活。
她弃绝外交,几乎足不出户,每天除了做家务,就是埋头写诗。世界的喧闹似乎与她无关,她只想用自己的灵魂来构建的一个属于自己的诗意天空。
狄金森的孤独是她对生命形式的自我选择,但她的孤独却不仅仅源于她深居简出、拒绝社交的生活方式,更多的,还因为她诗歌的不为人所理解,她忍受着、并坦然接受这种孤独。
她在诗里写道:“我们有一份黑夜要忍受——我们有一份黎明”。
在她生前,只有十首诗作得以公开发表,其余一千八百余首都是在她去世后30年内由她妹妹整理、结集和陆续出版的。
狄金森一生爱过三个男人,但是这三份感情都无疾而终。
狄金森在23岁的那一年,在费城邂逅了自己“命运的化身”的魏治华斯牧师。那时牧师已有妻子;她不愿引起非议,几度晤面之后,便黯然退出了。
她后来爱上了《春田共和日报》的主编,亦有家室的鲍尔斯。这注定也是一场让人心伤的爱情。这段爱情激发了狄金森的创作热情,写下了大量诗篇。
但鲍尔斯并不欣赏她的才华。他们分享过许多心事,可她从未在他内心停留过。
后来,狄金森又爱上了父亲的朋友,大她 18 岁的洛德法官。当时洛德法官妻子己去世,狄金森也已40多岁。
他们之间两情相悦,书信密往了几年,洛德想与她迈入婚姻殿堂,狄金森不知什么原因最后拒绝了,这段恋情还是没有结果。
狄金森终身未嫁,她曾在秘密日记回答了自己选择孤独的缘由,“我安安静静地活着,只为了书册,因为没有一个舞台,能让我扮演自己的戏。”
但她又说,“不过思想本身就是自己的舞台,也定义着自己的存在。”她愿意用纸页吸收所有的痛,在自己的世界里说话。
周遭的人都难以理解她狭窄的生活圈,以及她的缺乏“事件”。狄金森在日记中表白:“思想才是最大的事件,怎么可能不思想而活着呢?
有些时候简单的生活反而是最复杂的。”是啊,隐居者的思想往往不能为时代和世人所理解,可是,孤独的女诗人却坚信,“简单的生活反而是最复杂的。”
狄金森的诗,一如她的人,显示着独特的个性。
她虽然阅历不广,对自然和生活却始终保持着敏感和深深的体验。她对大自然中风雨、动植物、人生的意义、爱情、死亡、上帝的歌咏和调侃,意象鲜明清新,想象奇特,思想深刻又不乏幽默,不同凡响。
她的诗歌有一种穿透力,是一种对灵魂的穿透。她的诗歌特别适合于在夜深人静的时候阅读。
狄金森是一个一生只有诗歌的女人:
造一个草原,需要一株苜蓿加一个蜜蜂。一株苜蓿、一只蜂,再加一个梦。
在精神的家园里,狄金森是一个孤独的灵魂歌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