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古代,由于没有天气预报,人们可以通过观察天体的运动和物候现象来推断气候。这也扩展了二十四节气的文化。除了二十四节气之外,三伏和数字九也是节气的一个重要类别。它可以反映气候的变化。
【数九是从哪个节气开始哪个节气结束】
开始结束工夫
通常来看,数九节气是从冬至这天开始算起,逢壬日算起,每九天算一“九”,一直数到“九九”八十一天,“九尽桃花开”,天气就温和了。实际上,是“九九又一九,耕牛遍地走”--整整90天,数九计日。也就是春天到来了。而结束工夫,通常都是在惊蛰到春分的这个工夫段里。
天气变化特点
在数九开始之后,并不会特殊寒冷,而是要等到三九、四九的时分,才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分。我国多数地区而言,二九过完时,天气并非最冷,而只是“一九二九,伸不出手”。四九完时,差不多是“大寒”节气了,所以说“三九四九,冻死母狗”。五九以后,大地慢慢回春,天气由冷渐暖,故“五九六九,河边看柳;七九八九,单衣行走”。到了九九,已是“惊蛰”节气,所以“九九闻雷,响声持久”。
养生注意事项
在数九的时分,是对比冷的,而这时分我们可以多吃一些耐寒的事物,可以提升我们的免疫力,同时也可以预防疾病。按照营养学家推荐的每人每日蛋白质的摄入量为1.0~1.2克/公斤体重,且应以优质蛋白为主,包括奶、蛋、肉和豆类及其制品。优质蛋白含人体所必需的氨基酸量较高,是核蛋白、激素、酶和抗体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【疫情始于什么盛于什么终于什么】
疫情始于冬至盛于大雪终于惊蛰。
在历史发展绵延数千年的中国,瘟疫是一种见怪不怪的传染病。几乎每隔一定的周期,社会都会爆发一种大规模的瘟疫。有时候,这种瘟疫是区域性的;有时候,这种疫病会席卷全国乃至整个地球。瘟疫宛如大自然对地球的一次“清洗”,让人们防不胜防。
瘟疫的爆发,带来的是病毒的肆虐和生命的消逝。在医疗技术手段并不发达的古代社会,人们将瘟疫看作上天对他们的惩罚,不敢与之正面对抗。再加上医疗队伍力量的贫瘠,但凡爆发瘟疫之处,到处横尸遍野,民不聊生。
在凶猛肆虐的瘟疫面前,人们虽然无法在短期内找到准确的解决方法,但是他们非常善于观察以总结规律,以便在下次疫病到来之前有所察觉、有所准备。
从公元前674年至建国1949年之间的两千多年里,我国的各类史书典籍共记载了772次规模不等的瘟疫。每次瘟疫爆发的导火索,大多是恶化的环境。自然失衡,疫病肆虐。这已经成为了人们的共识。社会环境的恶化的除了有人类的人为破坏之外,还有一个主要的原因是社会自然灾害的爆发。
像洪水、泥石流、海啸等极端天气的出现,会导致垃圾、粪水的污染物在社会上大范围流动,污染地下水、果蔬谷物、肉禽蛋奶等一系列生物链条,进而危害到人类的身体健康。在整个污染链条中,最关键的位置是:水源。
当人类食用这些被污染过的水源和食物之后,细菌会随之进入人类体内,进而发生病变。在科技水平落后的封建时期,一旦水源被污染,那就意味着一个地区的人都难以逃脱瘟疫的迫害。
时间与疫情演变,是否有关系:
“瘟疫始于大雪”,是说瘟疫的暴发多数是在冬季。在古人看来,大雪这一节气的到来,伴随着冷空气的全面抵达。这是一个冷暖交替的时节,人们的抵抗力会下降,抵御外界病毒的能力也会下降。此时,但凡环境有一些恶化,人类都抵挡不了疫病的肆虐。
等到了冬至,寒冷气候正式开始,自然万物都进入一个休整期,人类体内阳气渐弱,阴气益盛,身体情况较为虚弱。从冬至到小寒,这期间都是疫病病毒的蛰伏期和传染期。到了立春时节,天气回暖,疫病病毒会进入猛烈的传染期。
时间和社会环境都只是影响疫病发展的一个环节而已,它们的共同作用,形成了最终的疫情发展态势。